哥林多前書15:29-34

15:29 不然,那些為死人受洗的,將來怎樣呢?若死人總不復活,因何為他們受洗呢?15:30 我們又因何時刻冒險呢?15:31 弟兄們,我在我主基督耶穌裏,指著你們所誇的口極力地說,我是天天冒死。15:32 我若當日像尋常人,在以弗所同野獸戰鬥,那於我有甚麼益處呢?若死人不復活,我們就吃吃喝喝吧!因為明天要死了。15:33 你們不要自欺;濫交是敗壞善行。15:34 你們要醒悟為善,不要犯罪,因為有人不認識 神。我說這話是要叫你們羞愧。

一、中心內容:

內容:說明復活與基督徒的生命態度。

二、上帝、耶穌基督、聖靈是誰?

1>與人的生命連結的耶穌基督。(v31)

三、給我的教訓(命令、應允、榜樣、責備、警告)是什麼?

1>復活與人生觀
基督的復活是歷史的事實,也是「死人復活」論述的根據。復活的盼望影響到我們的生命態度。不信復活的人認為:人死如燈滅,當肉體死亡後,人生即一了百了,於是拼命追求物質享受,以為只有盡情享受,才不枉此生。也有人以消極、悲觀的態度來面對人生,聲稱:既然人生短暫又空虛,對生命勿需太認真,只要得過且過即可,所謂「今朝有酒今朝醉,明日愁來明日當」。
然而,基督徒可不是這樣,因為「耶穌基督已經從死裏復活」的緣故,我們擁有復活的盼望。生命雖然短暫,但是卻要以短暫的今生,換取永恆的來世。因此,我們的人生態度,是樂觀的、是積極的、是充滿希望的。

2>為死人施洗?(v1)
不然,那些為死人受洗的,將來怎樣呢?若死人總不復活,因何為他們受洗呢?(v29)
根據聖經的教導,以及綜合洗禮的意義,我們並不為死人施洗。因為施洗不是得救的要件,只是表明內心悔改的外在記號而已。然而,此處保羅為了強調復活的盼望,竟然提起有關「為死人洗禮」一事,為何如此呢?為了解答這個問題,應從原文著手。此處「為死人受洗」的「為」字,原文有「代替」的意思。因此,有三種可能狀況:
其一:那些受洗的人,填補了教會中去世的人的空位。
其二:因為受去世的人的愛所感召,因此接受了洗禮。
其三:某位慕道友去世了,他人可以代替這慕道友接受洗禮。
----以上第三項,是早期教會錯誤、迷信的一種習俗。

根據不同版本的翻譯,和合:為死人受洗、現代:代死人受洗禮、呂振中:替死人受洗禮、思高:代死人受洗、現代英文:What will those people do who receive baptism on behalfof the death.根據以上各種翻譯,當時的狀況顯然是第三種,就是:某位慕道友去世了,他人代替這位慕道友接受洗禮。因此,並非真正為死人施洗。


3>生命態度實例(v30-32)
到底死人復活的盼望,對基督徒的人生觀,有什麼樣的影響呢?保羅舉出三方面:
A信仰上的盼望:

保羅以當時發生在哥林多教會「代替死人受洗」這件事,證明他們對受洗的看重。既然看重受洗這件事,就表示盼望將來的復活。這樣的作法雖然稍微誤解了受洗的意義,但依然是來自仰上的盼望。

B事奉上的勇氣:

保羅接著以自身的經驗說:要是沒有復活的盼望,我們又何必時時刻刻冒險呢?弟兄姊妹們,我天天面對著死!又說:如果我在以弗所跟那些野獸格鬥(這是一種形容,意指:受到兇惡的攻擊,以及各樣試煉等)純粹是出於人的動機,這對我有甚麼益處呢?如果死人不復活,那麼,
就像俗語所說的:「讓我們吃吃喝喝吧,反正我們明天就要死了。」保羅因為擁有復活的盼望,所以當他在事奉的過程當中,雖然天天冒著生命的危險,他是他依然勇往直前,毫不畏懼、毫不退縮。

C生活上的儆醒:

保羅最後以生活上的態度,來證明擁有復活的盼望。

消極---不要自欺,以為沒復活,崇尚享樂,放縱情慾,以致自取滅亡。
積極---要醒悟,不要再犯罪,要努力行義。(v33-34)

4>結論:

復活是基督信仰的根基,若沒有復活,我們就沒有盼望,耶穌也不值得相信;若沒有復活,就沒有竭力服事的必要,更不需要為主受苦;若沒有復活,就沒有遵守道德的需要,我們可以任意妄為、弱肉強食,也沒有所謂道德與否的問題;若沒有復活,我們可以每天吃喝玩樂,盡情享受,因為可能明天死了,就一了百了。
但是,因為死後有復活,尤其耶穌基督已經從死裏復活,因為天上有盼望,所以我們應以短暫的今生,換取永恆的未來。特別保羅本身,因為經歷了復活的主,所以生命產生驚人的轉變。他勸勉人,應過聖潔的生活,不要隨便交朋友。而且,自己甘願勞苦的服事主、為主不顧性命、天天冒死、向著標竿直跑-------因為他擁有復活的盼望。

四、我的禱告 / 實際應用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

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